找到相关内容1267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乐山大佛文化

    ,在易于风化的沙岩中,寻找开凿巨型佛像的地点,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,海通是如何解决的,现在很难推断。其次,就是难度极高的测量问题了。初期设计,需要测量凌云山高度。开凿中,也需要对每个部位进行精确测定...

    张翔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4062782.html
  • 克孜尔石窟考察与研究世纪回眸

    髻乾达婆)鼓琴颂佛,一则是佛涅槃前度善爱乾达婆王。梵天劝请般遮鼓琴在中心柱窟里均绘在主室正龛的两侧,在方形窟里均绘在正壁上,都是最重要的部位。中心柱窟主龛内多为佛塑像,少数是佛绘像。佛塑像全部不存。...壁画的出处混乱,有漏记和错记洞窟的现象。近年来,通过我们反复实地考察与逐个核对,搞清了一批壁画所属洞窟和部位,纠正了多年来的错误。但是,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深入进行,有的必须搞清楚。例如二战期间究竟炸毁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11863168.html
  • 禅的“公案”与园林空间处理的妙趣

    竹树荫郁、涧壑幽邃的境界。”(张家骥《中国造园史)第221页)  花木亏蔽是破实生虚,产生模糊的、生气流动的空间格局的又一手段。在小园中,它可以起模糊一望而尽的空间边界或建筑临界部位作用,从而给人莫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1863870.html
  • 禅与石窟艺术的盛衰

    两尊摩崖大立佛,至今依然可见。(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《石窟艺术》)我国新疆一带的佛教遗址,也为我们提供了佛教崇拜转变期的可贵资料,如鄯善的米兰第三号和五号寺院遗址,即是用土坯筑成的塔式建筑。中心部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0863906.html
  • 放松禅法

     进行放松观想时,须著眼於一个「松」字,利用意识观想默念「松」字,引导全身放松。默念「松」字时不宜出声,速度之快慢与默念音声之轻重要适当。用心意也不宜太急,若发现某一部位没有放松的感觉或感觉不明显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4164439.html
  • 尕藏加: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3

    弯曲左膝,以左脚脚蹬压住海底轮(会阴穴)。然后再弯右膝,用右脚履压住生殖轮(在生殖器根部)。双手各置于两边膝上,手心向上,保持自然呼吸。女性不宜用此式,因此式对女性较低部位的腺体刺激多于控制。  ③舒适...

    尕藏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31864691.html
  • 龟兹毘卢遮那佛

    ,似绘在已毁的下身小腿部及其他部位。胸腹间绘须弥山,束腰缠大蛇,左右上方绘日月,卢舍那佛身俨然一佛世界。  据佛身左侧保留的汉文墨书榜题:“清信佛弟子寇俊庭敬造卢舍那佛”判定这是汉人寇俊庭出资请画工绘...

    刘松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4264831.html
  • 释戒嗔:戒嗔的白粥馆(1)

    人品的方法不对,舌头上品位酸涩的味蕾在舌头两侧,而甜味的味蕾在舌尖部位,想品尝好的葡萄酒,就要把舌头卷起来,只有舌尖的味蕾品到甜味、避开两侧味蕾品到的酸味。  生活其实是同样的道理,我们也要学会剥离掉...

    释戒嗔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73165398.html
  • 漫说中国佛教的弥勒上生信仰

    “一切音声,胜天魔后所有音乐”。 ’  以上描绘的“善法堂”,从窥基开始,称为兜率陀“内院”。它的佛教中心部位是师子座,又名“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座”。弥勒于此化生,亦于此结加趺坐,昼夜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0466382.html
  • 千呼美人来照影——如何与佛菩萨相应

    能量光气之辐射状,其数上千,细密周延,在身上的每一位置皆有能量四射之感,若将之归于头、胸、腹、手、足及各处关节等部位去想像,更能说明身上能量聚散之机转如华开敷。就密宗修身而言,则指其梵穴、顶、眉间、喉...

    叶柏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1067305.html